-
青岛开发区成外资高地:逾200家全球顶尖企业布局山东产业链
山东省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有206家国际知名企业在省内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项目,覆盖高端制造、现代服务、新能源等关键领域。这一成果标志着区域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产业链国际化布局加速形成。 一、跨国企业投资呈现多元化趋势 从早期制造业为主导到如今多领域协同发展,外资在山东的投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以青岛开发区为例,近年来新增项目中,信息技术服务占比达34%,生物医药领域增长28%,绿色能源相关投资增幅超过40%。多家欧洲企业将亚太研发中心设在济南高新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二、营商环境优化释放磁吸效应 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措施,山东在2023年外商投资便利度评估中位列全国前五。烟台自贸片区推出的"跨境投资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外资企业设立全流程压缩至72小时内完成。配套建设的国际人才社区已入驻来自23个国家的高级管理人员。 三、重点产业项目带动效应显著 淄博新材料产业园引进的德国化工巨头区域性总部,带动上下游12家配套企业落地。临沂临港经济区在建的智能物流基地,整合了日本和新加坡企业的自动化技术。这些项目推动当地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国际合作平台构建新型生态 威海建设中韩产业园,引入智能制造标准互认机制。潍坊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与荷兰企业合作,建成亚洲最大的蔬菜种子研发中心。这些平台促进国际创新要素加速流动,形成"技术引进-本地转化-全球输出"的良性循环。 五、未来聚焦高端领域深度合作 根据最新规划,山东将重点在海洋经济、工业互联网、碳中和技术等领域深化国际合作。青岛上合示范区已储备47个在谈项目,涉及航空航天材料、深海装备等前沿产业。配套设立的40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将为项目落地提供资金保障。
2025-08-10
-
济宁信息产业强势崛起:前7月营收突破237亿 招商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济宁市信息产业在招商引资持续发力的背景下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统计显示,前7个月全市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37.33亿元,同比增长32.9%,产业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 一、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 济宁市信息产业已形成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通讯业三大板块协同发展的格局。目前纳入统计的企业总数达到580家,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企业179家,软件和信息服务类企业398家,通讯服务企业3家。这种"软硬结合"的产业结构,既保障了基础硬件支撑,又培育了高附加值服务能力。 二、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 在半导体新材料领域,多家企业实现关键技术的国产化替代;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覆盖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已输出至周边地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软件业务收入增速连续多月保持在40%以上,成为拉动整体增长的主要引擎。 三、区域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嘉祥县电子信息产业园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27家,形成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任城区软件产业集群入驻企业超百家,孵化出多个行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这种集群化发展模式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了创新效率。 四、政策支持构建良性生态 当地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在人才引进、研发投入、市场拓展等方面提供系统支持。建立的技术创新联盟整合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年内已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46个。金融服务方面,设立的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5亿元。 五、未来布局瞄准高端化方向 下一步将重点培育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领域,规划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同时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的技术合作,计划在年内引进至少5个重大产业项目,进一步夯实数字经济基础设施。 当前,济宁市信息产业正处在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随着各项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和创新要素的不断集聚,预计全年产业规模有望突破400亿元,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2025-08-10
-
山东半岛黄潍输油管道攻坚记:40小时闭水复检护航能源大动脉
在山东省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中化弘润石油储运油库扩建工程中,黄潍输油管道配套项目以176公里钢铁动脉串联黄岛至潍坊,成为区域能源运输的核心枢纽。2018年初春,建设团队以72小时极限攻坚完成40个污油井闭水复检,以百分之百合格率为这项年输送能力超1500万吨的工程筑牢安全基石。 一、能源动脉的战略意义 作为山东省首条连接黄岛港与内陆炼化基地的输油管道,黄潍线不仅破解了传统公路运输成本高、风险大的瓶颈,更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每小时千吨级输油效率。项目建成后,潍坊高端化工园区原料供应周期缩短60%,每年减少危化品车辆运输约50万车次,对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协同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二、闭水复检的技术攻坚战 面对分布零散的40个污油井,技术团队创新采用"动态网格化施工法":将176公里管线划分为8个作业段,每个井位实施"套管封堵-井体气密检测-防水层压力测试"三级验收标准。其中穿越胶莱河段的3个深井作业难度最大,需在6米地下水位环境下完成环氧树脂涂层复检,施工团队专门调配了德国进口声呐探测仪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三、72小时协同作战实录 在最后冲刺阶段,40余名作业人员分为三组实施昼夜轮替。第一组负责井室清淤,使用防爆型真空吸污设备清除井内残留物;第二组展开套管焊接,采用氩弧焊工艺确保接口零渗漏;第三组进行闭水试验,通过注水加压至0.3兆帕并维持24小时观测。期间技术团队攻克了温差导致的套管热胀冷缩难题,通过预埋补偿器将密封合格率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 四、智慧工地的管理创新 项目指挥部搭建的BIM+GIS数字孪生平台发挥了关键作用,实时显示所有井位的施工进度与质量数据。特别是在处理穿越农田保护区的5个特殊井位时,系统自动预警地质沉降风险,指导团队采用玻璃钢材质套管替代传统钢材,既满足环保要求又降低后期维护成本。这种将物联网技术与传统施工相结合的模式,后来被收录进石油化工建设行业标准案例库。 五、安全标准的行业标杆 验收阶段采用的"双盲检测"机制开创行业先例:由第三方机构随机抽取8个井位进行破坏性解剖检验,所有样本的防水层剥离强度均达12牛顿/毫米以上,远超国家标准。项目总结的《输油管道附属设施闭水验收二十一条》后被多地应急管理部门采纳为范本,其"零容忍、全追溯"理念深刻影响了后续同类工程建设。 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役,不仅确保了山东半岛能源大动脉的如期投运,更锤炼出一套可复制的重大工程应急响应机制。从黄岛港万吨级油轮到潍坊炼化基地的输油管道,这条贯穿胶东半岛的能源走廊,正持续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2025-08-10
-
济南企业强强联手:中铁十局物资公司与山东水泥厂达成战略合作
在山东省招商引资工作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济南市两家重点企业实现资源协同突破。中铁十局物资公司与山东水泥厂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双方将在水泥供应链、区域市场拓展等领域构建长期协作机制,为基建与建材行业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合作背景与战略意义 此次合作基于双方在产业链互补性上的高度契合。作为国内基建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中铁十局在工程物资集采、物流网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山东水泥厂则是区域水泥生产的龙头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协议签署后,双方将重点推进山东省内水泥供应的标准化对接,同时通过整合省外销售渠道,探索跨区域市场协同模式。 二、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 根据协议内容,合作涵盖三方面核心举措:一是建立联合调度机制,优化水泥从生产到施工现场的全程供应链效率;二是共享数据平台,实现库存动态与工程需求的实时匹配;三是联合研发特种水泥产品,满足高铁、桥梁等项目的定制化需求。此举有望降低综合采购成本,提升重点工程的建材保障能力。 三、市场拓展与品牌升级 除巩固山东省内市场外,双方将依托中铁十局在全国的基建项目布局,推动水泥产品进入华东、华北等新兴市场。合作方案显示,未来将通过建立联合品牌专区、共办行业论坛等方式强化市场影响力,形成“基建+建材”的联动示范效应。 四、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合作打破了传统建材供应模式,为基建行业资源整合提供了新思路。双方计划在2024年内完成首批跨省试点项目,并逐步探索绿色低碳建材的应用推广。这一合作模式或将成为国有企业与地方龙头企业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8-10
-
青岛产业结构升级显成效:高耗能投资收缩与服务业增长双轮驱动
在招商引资与新旧动能转换政策推动下,青岛2023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最新数据显示,当地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连续多月呈现负增长,而现代服务业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速,形成经济增长新引擎。这一变化反映出区域经济正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一、传统工业领域深度调整 2023年上半年,青岛高耗能行业投资规模同比下降7.9%,其中石油煤炭加工、化学制品制造、有色金属冶炼三大领域降幅均突破16%。同期,这些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至4.9%,较上年降低1.3个百分点。在能耗控制方面,规模以上工业总能耗下降2%,高耗能行业能耗占比降至73.4%,显示传统生产模式正在系统性收缩。 二、现代服务业成投资新热点 与工业领域形成反差的是,青岛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5.1%,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贡献突出。黄岛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引进的12个重点项目已全部开工,胶州市临空经济区新增航空配套企业23家。这种结构性变化使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提升至54.6%。 三、绿色转型政策持续发力 青岛通过建立差异化供地、用能机制,将新增工业用地优先分配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项目。西海岸新区实施的"亩产效益"评价体系,促使28家高耗能企业完成技术改造。2023年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增长22%,光伏发电量占工业用电比重首次突破10%。 四、产业链升级效果显现 在即墨汽车产业城,传统零部件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平均能耗下降18%的同时产出效率提升35%。城阳区轨道交通产业园集聚的32家配套企业中,有19家已实现"零碳车间"认证。这种转型使青岛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在20%以上。 当前青岛的经济结构调整仍处于深化阶段,但投资方向的变化已清晰表明,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选择的双重作用,区域发展质量正在实现实质性提升。下一步,当地将重点培育生物医药、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巩固转型升级成果。
2025-08-10
-
青岛民营经济活力迸发:市场主体突破142万户带动就业创新高
在招商引资政策持续优化背景下,山东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强劲势头。最新数据显示,青岛作为区域经济龙头,全年新增民营市场主体规模显著扩张,资本集聚效应凸显,成为稳就业、促创新的核心力量。 一、民营经济主体占比持续攀升 青岛所属的山东省全年新设民营经济主体占市场总量比重超99%,注册资本占比达85%,显示民间投资信心强劲。从结构看,私营企业增速尤为突出,同比增长27%,反映出投资者对企业化运营模式的偏好提升。与之相对,个体商户与农合组织增速放缓,表明市场正从分散经营向规模化转型。 二、存量市场主体质量双提升 截至统计期末,山东民营经济主体总量突破690万户,注册资本规模接近9万亿元,两项指标同比增幅均达两位数。值得注意的是,私营企业存量增速超30%,农合组织总量稳居全国首位,凸显区域特色经济优势。这种量质齐升的态势,为产业链升级奠定了微观基础。 三、创业热潮激活就业新动能 民营经济发展直接带动就业市场扩容,全年新增个体私营经济吸纳就业人员超470万人,其中私营企业贡献率达60%。从累计数据看,民营领域就业人数已占全省总量的35%,较上年提升近5个百分点,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 四、政策组合拳释放改革红利 山东各市通过"个转企"专项扶持、小微企税收优惠等举措,有效降低创业门槛。青岛西海岸新区等园区率先试点商事登记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这种制度创新显著提升了资本流动效率。 五、区域协同发展特征显现 从地域分布观察,胶东经济圈民营企业增速领先全省,其中青岛、烟台等地高新技术类企业占比提升明显。这种区域分化表明,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配套齐全的地区更易形成投资洼地效应。 当前,山东正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随着民营经济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深度参与,其作为经济"压舱石"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未来需重点关注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关键环节,持续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2025-08-10
-
山东建筑业改革新举措:以保险担保替代保证金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山东省近期出台建筑业改革新政,通过创新保险担保机制替代传统保证金模式,显著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这一举措将有效释放建筑业企业流动资金压力,为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突破18000亿元的招商引资目标提供制度保障。 一、政策背景与改革方向 在国家清理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后,山东省保留投标、履约、质量及农民工工资四项法定保证金。数据显示,建筑业企业缴纳的保证金规模庞大,对企业现金流形成明显挤压。为此,山东省提出以市场化保险担保产品替代现金保证金,基准费率控制在1%-1.5%区间,预计可减少企业98%以上的资金占用成本。 二、现行保证金制度运行现状 现行制度要求投标保证金不超过项目估算价2%,履约保证金不超过合同金额10%,工程质量保证金限价3%,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按合同价1%双向缴纳。虽然保障了工程质量和权益,但客观上导致企业资金沉淀。2016年全省建筑业企业缴纳保证金达384亿元,上半年已达236亿元,资金占用问题突出。 三、保险担保机制的具体实施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已与多家金融机构达成合作意向,将根据企业信用等级实行差异化费率。新机制下,企业可通过购买保险保单或担保函替代现金缴纳,既满足监管要求,又能将资金投入生产经营。该模式已在部分地市试点,效果显著。 四、政策实施的预期效益 改革后,建筑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率预计提升30%以上,尤其对中小型建筑企业形成实质性帮扶。同时,通过信用评价体系与保险费率挂钩,倒逼企业规范经营行为,形成行业良性发展循环。这一创新举措走在全国前列,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改革样本。 五、配套措施与长效保障 为确保政策落地,山东省同步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加强对保险担保机构的业务指导,完善建筑业企业信用档案。下一步将重点推进电子保函平台建设,实现保证金管理全程数字化,进一步压缩企业时间成本,全面提升建筑业市场活力。
2025-08-10
-
山东寿光探索粮食产业转型新路径:供给侧改革激活优质粮油经济
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多地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推动粮食产业链提质增效。山东寿光等地以优质粮食工程为抓手,整合仓储、加工、物流资源,构建“产购储加销”全链条体系,为粮食行业转型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一、市场化收储机制激发种植结构调整 寿光市试点推行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弹性调整机制,引导农户种植高蛋白小麦和优质稻品种。通过建立信用保证基金,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市场化收购,2023年优质粮订单种植面积同比增长两成。 二、智能化仓储物流提升流通效率 当地建成3个智能化粮食物流园区,配备低温储粮系统和物联网监测设备,稻谷损耗率降至1.2%以下。铁路专用线直连港口,实现“北粮南运”散粮运输占比提升至65%。 三、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价值 依托生物科技产业园,寿光发展燃料乙醇、谷朊粉等加工项目,年消化库存粮食超50万吨。培育7家省级龙头企业,开发富硒面粉等功能性产品,带动粮油加工产值突破300亿元。 四、质量追溯体系保障食品安全 推行“中国好粮油”电子溯源标识,对全市198家粮油企业实施动态监测。建立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2023年查处违规案件23起,不合格产品下架率100%。 五、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与科研院所合作组建粮食产业研究院,研发发芽糙米等8项专利技术。建成全国首个粮食机械标准验证中心,推动6项行业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 六、产销协作优化资源配置 与广东、福建签订长期购销协议,年调运优质粮油产品80万吨。举办黄淮海粮食交易会,促成产销区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金额超40亿元。 当前,粮食行业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通过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培育新型业态,逐步构建起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2025-08-10
-
青岛地理信息产业园崛起:技术创新驱动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山东省通过招商引资与政策扶持,正推动地理信息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新引擎。最新数据显示,该产业年均增速超25%,2025年目标产值将突破2000亿元,带动就业超15万人,形成以智慧时空平台为核心的全产业链生态。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张引领区域转型 青岛地理信息产业园作为核心载体,已集聚上下游企业超1800家,2023年实现总产值同比增长28%。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高精度测绘设备国产化率提升至65%,低空遥感技术应用于农业、环保等12个领域。企业孵化周期缩短至8个月,培育出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 二、政策体系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山东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形成"一核多极"空间布局。济南-青岛双中心联动效应显著,潍坊、烟台等节点城市配套产业园投入运营。财政专项支持累计超12亿元,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覆盖率已达93%。 三、技术创新赋能多领域融合应用 "天地图·山东"平台日均调用量突破300万次,支撑全省80%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在应急管理领域,实现在30分钟内完成灾害现场三维建模;交通运输行业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后,物流效率提升17%。 四、人才培育与产业链协同发展 省内8所高校新增地理信息交叉学科,年培养专业人才超5000名。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建14个联合实验室,转化专利技术76项。产业链延伸至数据服务、装备制造等7大板块,形成从数据采集到增值服务的完整闭环。 五、基础设施升级强化支撑能力 全省建成北斗基准站网密度达每万平方公里42座,遥感影像获取能力实现全省季度覆盖。青岛数据中心建成华东地区最大地理信息云存储平台,数据处理效率提升40倍。 当前,山东正通过标准体系建设、国际技术合作等举措,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随着空天信息产业园等重大项目落地,预计2024年将新增产值规模超150亿元,进一步巩固全国产业高地地位。
2025-08-10
-
青岛东营济南三城联动:山东会展业国际化转型与品牌升级新突破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山东省以会展业为重要抓手推动招商引资工作,通过国际化认证、跨国合作和品牌培育三大路径实现产业升级。2017年数据显示,青岛、东营、济南等城市引领全省会展规模与质量双提升,形成辐射全国的会展经济新高地。 一、国际认证赋能产业标准化进程 山东省会展业国际化取得实质性突破,东营石油石化装备展、青岛美博会等5个重点项目获得全球展览业协会(UFI)认证,使全省通过认证项目增至8个。青岛红岛国际会展中心作为省内首个UFI认证展馆,标志着硬件设施已达国际标准。此类认证不仅提升展会国际采购商比例,更推动山东会展服务流程与国际接轨,为跨国企业投资搭建高效平台。 二、头部会展机构深度合作释放磁吸效应 威海市与德国慕尼黑展览集团合作的苹果种植设备展,开创农业科技类展会新范式;青岛引进英国励展集团海洋技术展,填补国内海洋工程专业展会空白;德州联合北辰集团建设10万平方米智慧展馆,形成京津冀会展产业协同节点。国际会展巨头的运营经验,显著提升山东会展项目的策划水准与市场化运作能力。 三、品牌矩阵构建提升区域经济影响力 山东省商务厅出台《品牌展会认定办法》,首批遴选的广饶橡胶轮胎展等12个标杆项目,带动地方特色产业集聚发展。青岛机床展吸引23国采购商,促成装备制造领域年交易额超50亿元;济南建材展推动绿色建筑技术成果转化率达37%。品牌化战略使山东会展经济形成"一城一特色"格局,有效促进产业上下游资源整合。 四、智慧会展生态培育新增长极 济南率先应用VR虚拟展台技术,实现30%参展企业线上对接;青岛试点大数据客流分析系统,精准匹配参展商与专业观众需求。2017年全省智慧会展投入同比增长21%,数字化改造既降低企业参展成本,又提升招商引资效率,为传统会展转型提供"山东方案"。 当前,山东正构建以青岛为龙头、济南为枢纽、东营等特色城市为支撑的会展经济带。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国际认证、深化品牌建设,山东会展业已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025-08-1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